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乐山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的通知
日期?018-01-05 10:41:31
来源?a href='http://www.leshan.gov.cn/' target='_blank' style='color:#AAA'>乐山市人民政?/a>
在线浏览次数?span id="hits">?
各区、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乐山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div>
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2?9?/div>
乐山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
??/div>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1.5 地质灾害险(灾)情分?/div>
2 组织体系及职?/div>
2.1 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2.2 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div>
2.3 县(市、区)级应急指挥机?/div>
2.4 基层应急指挥机?/div>
3 风险评估
3.1 滑坡风险
3.2 崩塌风险
3.3 泥石流风?/div>
3.4 防治重点
4 情景构建
4.1 城镇和农村住户情?/div>
4.2 交通线路情?/div>
4.3 景区情景
4.4 河流和水库情?/div>
4.5 矿山和弃土场情景
5 预警机制
5.1 风险预警
5.2 预警响应
6 应急响?/div>
6.1 信息报告
6.2 先期处置
6.3 响应启动
6.4 响应调整
6.5 任务分解
6.6 应急联?/div>
6.7 响应终止
7 后期处置
7.1 评估总结
7.2 调查处理
7.3 恢复重建
8 信息发布
9 能力建设
9.1 应急队伍、资金、物资、装备保?/div>
9.2 通信与信息传?/div>
9.3 应急技术保?/div>
9.4 医疗保障
9.5 宣传、培训与演练
9.6 监督检?/div>
10 预案管理
10.1 责任与奖?/div>
10.2 预案解释
10.3 预案实施
10.4 其他
11 名词术语定义与说?/div>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div>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四川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四川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乐山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乐山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四川省乐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等?/div>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div>
1.4 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div>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div>
分级分责管理,属地为主。实行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各级政府突发地质灾害应对的主体(领导)责任?/div>
科学应对,专业处置。运用科学手段分析论证,发挥专家和专业队伍作用,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提高应对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div>
1.5 地质灾害险(灾)情分?/div>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特大型(Ⅰ级)、大型(Ⅱ级)、中型(Ⅲ级)、小型(Ⅳ级)四级?/div>
2 组织体系及职?/div>
2.1 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2.1.1市指挥部组成
??长:市政府分管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副市?/div>
第一副指挥长:乐山军分区分管应急救援工作的副司令员
常务副指挥长:市国土资源局局?/div>
???长:市政府联系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副秘书?/div>
市水务局局?/div>
市气象局局?/div>
市国土资源局分管副局?/div>
成员:市政府应急办、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市发改委、市扶贫移民局、市旅游体育委、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交委、市安监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防震减灾局、市气象局、乐山军分区、武警乐山市支队、市消防支队、移动乐山分公司、电信乐山分公司、联通乐山分公司、国网乐山供电公司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根据应对工作需要,增加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div>
2.1.2 工作职责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示精神,确定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方案,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全市范围内中型及以上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协助处理突发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和跨市(州)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部署和组织跨地区的紧急救援;协调乐山军分区、武警乐山市支队参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处理其他有关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div>
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设综合调查组、现场抢险组、医疗救治组、治安保卫组、物资保障组、设施抢修组、宣传报道组和恢复重建组?个应急工作组,各有关部门根据本预案制定部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导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div>
2.2 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div>
2.2.1 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副局长兼任?/div>
2.2.2 工作职责:汇集、上报险情灾情、应急处置与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应急处置与救灾方案和措施建议;贯彻市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县(市、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市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起草市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市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指导县(市、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的业务工作;承担市指挥部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div>
2.3 县(市、区)级应急指挥机?/div>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参照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各地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突发地质灾害日常管理和小型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处置工作,负责特大、大型和中型突发地质灾害先期处置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乐山高新区、峨眉山景区、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要参照设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div>
2.4 基层应急指挥机?/div>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确定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组织实施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对工作。村(社区)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应明确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责任人,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其他基层组织和单位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div>
3 风险评估
依据全市历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数据,突发地质灾害风险主要?种:滑坡风险、崩塌风险、泥石流风险?/div>
3.1 滑坡风险
在地震、强降雨、连续降雨、地表水冲刷(浸泡)、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震动、不合理开挖堆载等因素诱发下,双沟同源的斜坡、厚层松散土体堆积地段、不稳定斜坡等地段,斜坡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形成滑坡?/div>
3.2 崩塌风险
在地震、强降雨、连续降雨、地表水冲刷(浸泡)、大风、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震动等因素诱发下,陡崖、高边坡松动岩土体突然脱离母体,形成崩塌?/div>
3.3 泥石流风?/div>
在强降雨、连续降雨的作用下,狭长的V形沟谷内的工程建设的弃渣、崩塌与滑坡形成的固体堆积物等松散物质随洪流运动至下游沟口形成了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的泥石流?/div>
3.4 防治重点
根据全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地质灾害易发区特征及经济布局和社会战略重点进行综合分区,划分6个重点防治区。分别为?/div>
?)金口河区象鼻子—核桃岗、峨眉山市闸?mdash;高桥—永兴、夹江县祝沟—娴婆、沙湾区两河?mdash;铜茨、五通桥区石龙梗—青岗林、沐川县芭蕉?mdash;河坝头、峨边彝族自治县勒乌?mdash;万坪?mdash;白杨乡、马边彝族自治县二萍?mdash;血口山乡镇江庙乡一带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为4743.14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6.98%。灾害规模为中、小型,主要危害对象为乡镇、学校、分散农户、公路、水电设施、水库、耕地、林地等?/div>
?)市中区龚家坳沿西北至井研县周坡延伸至曹家场一带以滑坡、崩塌为主的重点防治区,面积?56.74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22%。灾害规模小型为主,主要危害对象为学校、居民点、村庄、公路、耕地、林地等?/div>
?)市中区西起李祠堂,东至麻柳湾,北起铁蛇场,南至河咡坎一带以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为259.99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03%。规模以小型灾害为主,主要危害和威胁对象为乡镇、公路、村道、分散村民住宅、耕地、林地等?/div>
?)井研县瓦滓?mdash;笋子?mdash;复兴?mdash;魏家沟一带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47.41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93%。主要威胁乡镇、公路、村道、分散村民住宅、耕地、林地等?/div>
?)犍为县纪家?mdash;老龙场及以东滑坡为主,不稳定斜坡、崩塌为次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3.33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58%。主要危害和威胁对象为乡镇公路、水电设施、村道、河道、分散村民住宅、耕地、林地等?/div>
?)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中的防护重点?/div>
4 情景构建
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可能会对周围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根据全市多发地质灾害情况,构建城镇和农村住户情景、交通线路情景、景区情景、河流和水库、矿山和工厂?种常见情景?/div>
4.1 城镇和农村住户情?/div>
?)造成人员伤亡?/div>
?)损坏住户房屋,造成财产损失?/div>
?)损坏校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师生伤亡事件发生,造成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纠纷?/div>
4.2 交通线路情?/div>
?)造成过往人员伤亡,车辆损坏?/div>
?)堆积、掩盖、破坏公路村道,阻碍交通造成拥堵,甚至截断村镇进出通道,形成孤岛,孤岛内居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可能出现物资短缺情况?/div>
4.3 景区情景
?)造成游客伤亡?/div>
?)通行道路阻断,游客滞留?/div>
4.4 河流和水库情?/div>
?)堵塞河道,影响河流汛期正常泄洪,威胁两岸住户及农田?/div>
?)截断河流,形成堰塞湖或河流改道,堰塞湖溃坝和河流改道极度威胁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div>
?)损坏大坝,威胁水库安全。损坏库区厂房、电力设施,影响水库运转,造成经济损失。堆积物进入水库,减少库区容量,甚至造成溢坝、溃坝,严重威胁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div>
4.5 矿山和弃土场情景
?)采掘井巷破坏和岩土体变形以及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发生严重变化,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破坏采矿工程设备和矿区资源环境,影响采矿生产?/div>
?)尾矿库、弃土弃渣场稳定性差,严重威胁下游工厂、建筑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div>
5 预警机制
5.1 风险预警
5.1.1预警分级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性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分为四级:
Ⅰ级(红色):预计将要发生特大型(Ⅰ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会随时发生,事态正在不断蔓延;
Ⅱ级(橙色):预计将要发生大型(Ⅱ级)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div>
Ⅲ级(黄色):预计将要发生中型(Ⅲ级)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即将发生,事态有扩大趋势?/div>
Ⅳ级(蓝色):预计将要发生小型(Ⅳ级)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div>
5.1.2 预警发布
市国土资源局、市气象局按照《乐山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地质灾害预警分级标准,联合开展全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发布预警信息。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及广播、电视媒体向公众发布(预警级别达到三级以上)。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div>
各县(市、区)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发布本地区预警信息?/div>
5.2 预警响应
5.2.1 预警行动
?)I级(红色)预警行?/div>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受威胁人员转移避让,做好突发事件发生应对准备。救援队伍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调集应急物资和设备等,加强监测评估,及时准确发布事态最新情况,公布咨询电话,组织专家解读;加强舆情监测,做好引导工作?/div>
?)II级(橙色)、III级(黄色)、IV级(蓝色)预警行?/div>
县、乡(镇)政府及村组(社区)做好值守工作,保持通信联络、畅通,并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监测人和受灾威胁人员。相关部门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变化,监测责任人及监测人做好隐患点的巡查、排查和监测工作,特别是房前屋后边坡要进行重点巡查。受灾害威胁人员要对?ldquo;防灾明白?rdquo;?ldquo;避险明白?rdquo;的要求,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div>
发布II级(橙色)预警时,要暂停灾害隐患点附近的户外作业,做好应急抢险准备,发现异常采取避让措施?/div>
发布II级(橙色)、III级(黄色)预警时,县(市、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启动,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先期工作,并及时向市指挥部报告,做好启动应急响应准备?/div>
5.2.2 预警调整和解?/div>
根据事态发展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适当调整预警级别。当判断不可能发生突发地质灾害或危险已经消除时,按照“谁发布、谁解除”的原则,由预警信息发布单位宣布解除预警,适时终止相关措施?/div>
6 应急响?/div>
6.1 信息报告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建立实施突发地质灾害信息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主体、程序及内容,强化初报、续报、终报责任意识。提升突发地质灾害信息报告时效性、准确性,增强信息通报、共享。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突发地质灾害隐瞒、谎报、缓报,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div>
?)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接到当地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报告后,必须坚?ldquo;速报事实,慎报原?rdquo;?ldquo;边处置边报告、边核实边报?rdquo;的原则,?0分钟内电话报告?小时内书面报告(同时报送电子文档)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并及时续报最新进展情况。对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中型(含中型)以上的小型地质灾害也要按上述要求速报。县(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在接到当地发生小型地质灾害情况报告后,应在6小时内速报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div>
?)速报内容要客观、简明、准确,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发展趋势,简要概括涉及人数、造成环境污染、社会影响、领导到场、是否可控和需要支援等要素。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div>
?)在接到突发中型及以上突发地质灾害、小型地质灾害中敏感性型较强和具有较大危害的衍生性事件报告后,市指挥部应立即采取书面、电话、短信或其他报告方式,将突发地质灾害信息向有关领导报告?/div>
?)突发地质灾害可能涉及或影响本市行政区域外的,小型、中型类信息由市指挥部办公室向相关市州通报;大型、特大类信息由市政府应急办向相关市(州)人民政府应急办通报,同时上报省政府应急办?/div>
?)突发地质灾害中有港澳台或外籍人员伤亡、失踪、被困,或者可能影响到境外,由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市投促外侨局等机构按有关规定程序和要求办理?/div>
6.2 先期处置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时启动本级应急预案,立即派员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并将处置情况随时报告市指挥部?/div>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转移疏散,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做好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引导等工作,及时报告事件情况?/div>
事发地村(社区)委员会和其他组织要按照当地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div>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迅速开展自救互救,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害扩大;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隐患和受灾情况;服从指挥,配合做好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div>
6.3 响应启动
根据突发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将应急响应设定为Ⅰ级、Ⅱ级、III级和Ⅳ级四个等级?/div>
6.3.1 Ⅰ级、Ⅱ级响?/div>
发生特大、大型突发地质灾害,市指挥部报市应急委批准启动Ⅰ级、Ⅱ级响应,开展先期处置,按省级指挥机构指令开展应急处置?/div>
6.3.2 Ⅲ级响应
发生中型突发地质灾害,经市指挥部批准启动Ⅲ级响应,市指挥部立即运行,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市指挥部成员单位在市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与调度下,按相应职责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相关工作。市指挥部组织协调县级人民政府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并及时向市政府和省地质灾害指挥部报告相关工作进展情况。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地基层政府应积极开展先期处置,全力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div>
6.3.3 Ⅳ级响应
发生小型突发地质灾害,启动Ⅳ级响应,事发地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进行处置,必要时市指挥部派出工作组指导、协助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未达到本预案Ⅳ级响应标准的突发地质灾害,由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控制事态升级蔓延?/div>
6.4 响应调整
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在易造成重大影响的地区或重要时段时,可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如果突发地质灾害的险情和灾情进一步扩大,超出一定范围或依靠我市应急处置队伍和社会力量无法控制和消除其严重危害时,经研究及时扩大应急响应。市政府按照有关程序采取有利于控制事态的非常措施并向省政府报告,请求支援,同时要及时增加应急处置力量,加大技术、装备、物资、资金等保障力度,加强指挥协调,努力控制事态发展?/div>
应急响应启动后,如地质灾害的险情和灾情明显减弱,发展趋势趋于稳定,可降低响应级别,避免响应过度?/div>
6.5 任务分解
发生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地政府应立即实施先期处置,全力控制事件发展态势,尽量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各相关单位在地质灾害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职责,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共同开展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对工作,主要应对任务包括:
6.5.1 紧急抢险救?/div>
由现场抢险组牵头负责。建立现场警戒区、交通管制区域和重点防护区域,并设置警示标志。将受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危急时,可强制组织避灾疏散;对被压埋人员进行抢救;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进行抢险,消除隐患?/div>
6.5.2 医疗救治
由医疗救治组牵头负责。迅速组织当地医疗资源和力量,对伤病员进行诊断治疗,根据需要及时、安全地将重症伤病员转运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做好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预防和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视情增派医疗卫生专家和卫生应急队伍、调配急需医药物资,支持事发地医学救援工作。做好受影响人员的心理援助?/div>
6.5.3 应急调查、监测和治理
由综合调查组牵头负责。组织应急调查和应急监测工作,并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应急防治与救灾措施建议;组织专业技术和施工队伍,实施必要的应急治理工程,防止险情灾情进一步发展?/div>
6.5.4 临时安置
由物资保障组牵头负责。组织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工作,妥善安排避险和受灾群众的生活,分配、发放救灾款物?/div>
6.5.5 设施抢修
由设施抢修组牵头负责。抢修灾区受损的道路、住房、校舍和电力、通信等设施,保障救灾工作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通信、用电?/div>
6.5.6 维护社会稳定
由治安保卫组牵头负责。加强受影响地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哄抢救灾物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转移人员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治安管控;做好受影响人员与涉事单位、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div>
6.5.7 典型情景应急处置重?/div>
?)城镇和农村住户情景:抢救被压埋人员,治疗伤病员,开展应急调查,划定威胁区范围,疏散转移灾害威胁的群众,实施必要的应急治理工程?/div>
?)交通线路情景:临时交通管制,抢救被压埋人员,治疗伤病员,保障因道路中断产生的孤岛内群众基本生活物资需要,开展应急调查,实施必要的应急治理工程,抢修道路?/div>
?)景区情景:抢救被压埋人员,治疗伤病员,保障景区基本设施运行正常,划定危险区范围,疏散游客?/div>
?)河流和水库情景:紧急疏散受威胁群众,抢救压埋人员,治疗伤病员,调控上游来水量,减少堰塞湖或库内容量?/div>
?)矿山和弃土场情景:立即停止生产,工作人员及群众有序撤离危险区,抢救被压埋人员,治疗伤病员?/div>
6.5.8 公众应对措施
发生突发地质灾害,公众要保持冷静,按照指示指引有序疏散或安置,避免发生挤压、踩踏事故;主动帮助老、弱、病、残、孕等需要帮助的群体;主动配合道路交通疏导,为应急救援、应急救灾物资运输车辆预留救援通道。及时通过手机、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渠道了解突发地质灾害最新动态,不散布虚假或未经证实的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鼓励具备应急救援能力的公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应急救援需要,有组织地参与应急救援行动?/div>
公众遇突发地质灾害逃生措施:(1)崩塌:崩塌发生时,如身处崩塌影响范围外,应绕行;如处于崩塌体下方,应迅速向两边快速逃生;如感觉地面震动,应立即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2)滑坡:滑坡发生时,应向滑坡边界两侧之外撤离,不能沿滑移方向逃生;(3)泥石流: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应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防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暂停观察,选择远离泥石流经过地段停留避险;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能剪断树木卷入泥石流;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不高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掏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可能被泥石流体冲毁?/div>
6.6 应急联?/div>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按?ldquo;统一指挥、协同配?rdquo;原则,主动沟通,加强配合,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和优势,整合本部门及行政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div>
6.7 响应终止
突发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完成,经专家组鉴定安全隐患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由宣布启动应急响应的单位终止,撤销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处置队伍撤离现场,应急响应结束?/div>
响应结束后,应将情况及时通知参与事件处置的各相关单位,必要时还应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平台等新闻媒体同时向社会发布应急结束信息?/div>
7 后期处置
7.1 评估总结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负责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市指挥部应全面总结评估应对处置工作,形成总结报告,按规定及时上报;修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div>
7.2 调查处理
对于省政府牵头处置的特大、重大突发地质灾害,由市指挥部配合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评估。对于中型突发地质灾害,市指挥部应及时会同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调查地质灾害的原因、性质、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防范、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属于责任事件的,应当对负有责任的单位和个人提出处理意见,根据责任大小,依纪依法进行责任追究。对于小型突发地质灾害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调查,进行责任追究?/div>
7.3 恢复重建
7.3.1 善后处置
善后处置工作以事发地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为主,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进行,必要时报请市政府协调。主要内容包括:对突发地质灾害造成伤亡的人员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或给予抚恤,对造成生产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妥善安置,对紧急调集、征用的人力、物力按规定给予补偿?/div>
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规定及时下达救助资金和物资,民政部门要严格管理社会救助资金和物资,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力度,确保政府、社会救助资金和物资公开、公正和合理使用。保险监管部门要督促各保险企业快速介入,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卫计、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环境污染清除等工作。民政等有关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力量,按照有关规定,负责对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统计、核实和上报?/div>
7.3.2 恢复重建
由恢复重建组牵头。灾后恢复重建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安全第一,保护生态,创新机制原则。恢复重建工作主要由事发地政府负责。需要市政府援助的,由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请求,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提出解决建议或意见,按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或向省政府提出援助请求?/div>
8 信息发布
宣传报道组牵头负责,通过发布新闻、组织专家解读等方式,借助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运用微博、微信、手机应用程序(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向社会持续动态发布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信息发布内容应当包括事件概况、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应对措施、需要公众配合采取的措施、公共防范常识和事件调查处理进展情况等?/div>
9 能力建设
9.1 应急队伍、资金、物资、装备保?/div>
各级政府加强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治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武警部队、乡镇(村、社)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等,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要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经费应当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障应急资金足额并及时到位?/div>
9.2 通信与信息传?/div>
各级政府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移动手机、无线电台、视频及互联网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div>
9.3 应急技术保?/div>
国土资源部门成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应急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div>
9.4 医疗保障
卫计部门建立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在突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害时迅速开展医疗救治?/div>
9.5 宣传、培训与演练
各级政府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div>
9.6 监督检?/div>
市国土资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对上述各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督导和检查,及时总结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制订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实施意见,并组织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落实相关责任?/div>
10 预案管理
10.1 责任与奖?/div>
10.1.1 奖励
对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贡献突出需表扬奖励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执行?/div>
10.1.2 责任追究
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规定,对有以下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责任追究;
?)对突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不按有关规定上报、迟报漏报、瞒报的?/div>
?)拒不执行灾害现场指挥部的指令,延误应急抢险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
?)在人员救助、物资调配、秩序维护、事故调查等方面不配合、不支持,影响、干扰和阻挠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引发地质灾害灾情,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人;
?)不按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处置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div>
10.2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div>
10.3 预案实施
《乐山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预案同时废止?/div>
10.4 其他
各县(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参照本预案制订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并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div>
根据应急处置中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政策调整,由市指挥部适时组织本预案修订或更新?/div>
11 名词术语定义与说?/div>
地质灾害: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称之为地质灾害?/div>
地质灾害易发区: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div>
地质灾害危险区: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div>
次生灾害:由地质灾害造成的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水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div>
生命线设施:供水、供电、粮油、排水、燃料、热力系统及通信、交通等城市公用设施?/div>
直接经济损失: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物品、财物等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新修复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非物质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div>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div>
(江岚)
相关阅读